“诗家董”今年开业90周年。说到“诗家董”百货公司,自然想起董俊竞老先生,想起很多年前“诗家董”送的一个锡制箱子的纪念品。这个锡制箱子,是“诗家董”的开始,有其非凡意义所在。
“诗家董”百货公司今年庆祝90周年。
小时候,经常跟着邻居的孩子到处去。有一次去到乌节路,在所有建筑物中,印象最深刻的是“诗家董”百货公司(C.K. Tang)。
当年的“诗家董”是一栋5层楼高的中式建筑,那样的建筑在我的观念里,就只有寺庙才有,从没想到它是一个百货公司。
当时是70年代,我还在念小学,一个来自乡村的孩子,自然不懂来自汕头的董俊竞老先生如何白手起家,如何在百货业撑起一片天,自然不知道这样一座中式设计的百货公司存在的意义。
后来在中学的学校假期,我到“诗家董”百货公司隔壁的“幸运大厦”(Lucky Plaza)当咖啡仔,工资一天5元,包一顿午餐。
我每天“上班”都会经过“诗家董”,但也只是经过,从来没有进去看一看,因为对我来说,里头货品的价格根本负担不起。当时百货公司在星期天不营业,这让我相当好奇。长大后才知道原来老板是虔诚的基督教徒,星期天自休息,可以让自己和员工上教堂做礼拜。(这个星期天休业的“规矩”在1994年打破。)
当咖啡仔的那段时光,除了遭遇白眼,难忘的是12月的一场倾盆大雨和淹水的乌节路。每年12月当东北季候风来临,新加坡便进入雨季,好多地方都会淹水,我住在乡村,淹大水的情景不是没有看过,外婆位于罗弄泉(Lorong Chuan)家的猪寮就建在河边,每逢大雨河水泛滥,她辛苦养大的猪只都会被滔滔河水冲走。
那一年乌节路的那场大雨,导致交通完全瘫痪,我自然搭不到巴士回家。我从史各士路(Scotts Road)往纽顿圈(Newton Circus)回家的方向走,越走水位越深,开始只是膝盖高,后来及胸。当时并不懂得害怕,走到喜来登酒店(Sheraton Towers Singapore,当时酒店尚未盖建)那一段路,整排独栋的洋房全浸泡在水里,触目所及是汪洋一片。纽顿圈有一条大水沟,完全被淹盖,还好当时没有踩空被湍急的水流冲走。
十来岁的孩子好不容易一路走到大巴窑,机智的去了阿姨的家,没有继续往罗弄泉的方向前进。在阿姨家给母亲打了电话(当时是打到隔壁邻居家),原来她心急如焚,担心得不得了。
这个记忆是我当咖啡仔打工生涯难忘的印象,也难怪每次经过纽顿圈,就会想起40多年前的往事。
与“诗家董”的缘分
说回“诗家董”百货公司,从《波希米亚》杂志至《联合晚报》,由于负责副刊内容,我一直与“诗家董”有工作上的联系。每年都会受邀参加百货公司的常年圣诞晚宴,所有新品发布会也会出席。当记者时现在的这栋新百货公司大楼已营业多年,但我也在1988年见证过“诗家董” 在隔壁的喜阁购物中心(Scotts Shopping Centre,现在的史格士广场 — Scotts Square)开了更有潮流感的Tangs Studio,3年后Tangs Studio在义安城3楼开设第2家,我也参加开幕礼,由于老板是基督徒的关系,当时还有一个祷告仪式,且是在大雨纷飞下进行。
说到“诗家董”百货公司,自然想起董俊竞老先生(他已在2000年9月3日去世,享耆寿98岁),想起当年“诗家董”庆祝80周年(如果没有记错)的时候,收到的一个锡制箱子的纪念品。
这个锡制箱子,是“诗家董”的开始,有其非凡意义所在。董老先生家乡在汕头,那是一个以制作抽纱刺绣闻名的地方。1923年也就在他22岁那一年,当筹办了价值约2000龙元(当时的中国货币单位)的刺绣针线等货品后,他便只身到举目无亲的南洋闯天下。人生地不熟的他差点就得留宿街头,幸好一间教堂负责人让身为虔诚基督徒的他暂时住下来,他提着我说的那只锡制箱子,坐人力车到东陵路(Tanglin Road)和荷兰路(Holland Road)一带叫卖他的货品。他十分勤勉,加上出售的货品价廉物美,生意做得十分顺利,赚了不少钱。
1932年他在里峇峇利路(River Valley Road)租了一层楼,开始有了门面,这可说是“诗家董”百货王国的开始。
1939年他以1万多元买下里峇峇利路(River Valley Road)一排7间店屋,扩展业务,这个地方现为仰恩大廈 (Gainurn Building),仰恩是董老先生父亲的名字。
独特眼光买下乌节路地皮
1958年,他买下”诗家董”现址乌节路的这块地皮。当时他这个举动非常大胆,因为当时这个区域并不热闹,且对面还有潮州人”泰山亭”坟场,但他并不忌讳,他认为乌节路是一个很好的商业地点,东陵路和荷兰路的居民以及来自柔佛的人在前往市区的路上会经过这里,此外他相信这个地方总有一天会繁荣起来。当时他委托建筑师洪庆龙(Ang Keng Leng,同时是端蒙中学,现潮州大厦的建筑师),以中国北京的故宫为蓝本设计了一座5层楼的建筑,他认为这样的设计会吸引客人的注意。如果翻阅旧照片,会留意到旧”诗家董”建筑有一个类似宝塔的屋顶,上面铺着绿色的瓦片,由大红柱子支撑。
1982年再度扩张,建了董厦(Tang Plaza),除了百货公司,多了一座古色古香的酒店 —— 董宫酒店(The Dynasty Hotel),酒店有33层楼高,为宝塔式塔楼设计,它是乌节路的地标,1995年酒店改为万豪酒店(Singapore Marriott Tang Plaza Hotel),我仍旧记得旧的董宫酒店大厅墙上嵌镶着的24幅巨型中国历史故事木雕,如果没有记错,那应该是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冯文土的杰作;新的“诗家董”的英文名字直接从C.K. Tang换成Tangs,有5层楼高,比旧的百货公司大6倍,这个时期的“诗家董”引领着时代潮流,产品更加多样化,生意越来越好,“诗家董”的标语— “All The Best Under One Roof”我至今还记得。
1987年,董老先生退休,“诗家董”的业务全权交由儿子打理。
这么多年过去了,每当我到“诗家董”购物,都有一种亲切感,我始终记得当年在“诗家董”公关部任职的那些很有创意的年轻人,包括Gerry Rezel ,以及后来在演艺事业有杰出表现的陈琼华(Tan Kheng Hua)和陈慧娟(Karen Tan)等,时间一晃那么多年,不知大家现在过得如何?
注:原文刊登在第882期《优1周》。(2022年10月28日出版)
衔接网址:https://www.uweekly.sg/lifestyle/1467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