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女皇镇与印象中的女皇镇有很大的不同,虽然有几栋功能性的建筑物获得保留,但更多的组屋已被拆除,今日触目所及,抬头是望不穿的摩登楼房,这种改变,用“铺天盖地”来形容一点也不夸张。现在唯有通过美食,再去追忆这个地方的似水年华。
女皇镇市容铺天盖地改变,当摩天住宅大楼如尚景苑(Stirling Residences)、景悦苑(Margaret Ville)、联邦大厦(Commonwealth Towers)和女皇碧苑(Queens Peak)平地建起,当取代旧小贩中心的玛格烈通道小贩中心(Margaret Drive Hawker Centre,注:旧小贩中心建于1970年,2011年拆除)建好并在2022年8月1日投入服务,你唯有感叹“时间怎么过得那么快”。
我不住在这个地区,但七八十年代念书的中学和工院在不远的武吉智马(Bukit Timah Road)和杜佛路(Dover Road),经常会与居住在这里的同学结伴来这里的小贩中心吃东西和逛大众百货公司吹冷气,我印象深刻的还有这里的巴刹、图书馆、金冠酒楼(当年还在这里参加友人的婚宴)、戏院(金都Venus、金城Golden City、皇宫Queenstown)、保龄球馆(Queenstown Bowl)、政府综合医院(Polyclinic,1963年设立,新加坡第一家)、考车中心等,还有很多的学校如1956年开校的女皇镇工艺中学、华义政府华文中学,这些都是我记忆的一部分。朋友当中有好些当年都在“华义”就读,张晓鹏就是其中一个,他说“华义”是当年政府设立的3所政府中学之一,另两所是立化政府华文中学和德明政府华文中学,都在1956年成立。
金都、金城和皇宫
这里有3家戏院
念书的时候其实很少看电影,但在这个不大的地方看到3家戏院靠得那么近也大开眼界。已经消失的“金都”和“金城”是女皇镇最早的2家戏院,“金都”戏院于1965年9月29日由当时中华总商会会长孙炳炎主持开幕,“金城”戏院则迟在一个月后开张营业,这两家戏院当年主要放映方言电影,包括广东、潮州和福建电影。在20世纪80年代初,录像带的出现和面对电视连续剧的竞争,这两家戏院的生意迅速走下坡。“金城”戏院在1984年8月31日停业,变成教堂(The Fisherman of Christ Fellowship Ltd)。“金都”戏院则在1985年停业,变成另一间教堂( The Church of Our Saviour)。
另一家“皇宫”戏院(Queensway)建于1977年,在1999年关闭。它也是本地最早有隔音装置的戏院之一。戏院经座位特别设计,观众视线无阻挡。在那一带华义政府华文中学就读的好友张晓鹏说,“皇宫”刚开始像当年“大华”戏院等一样,只有一个厅(属于中侨影业),后来本地电影受录影带影响,很多这类戏院将它分为好几个厅(像“太子”和“翡翠”也是如此),“皇宫”分成两个厅后的叫皇宫(Queenstown)和女皇(Queensway)。与戏院相邻有一个18道的保龄球场,此外还有一家很大的职总超市。
梁文福新谣作品《新加坡派》就有写到那么一段历史:……旧家的戏院建在六十年代/我钻在人群里看明星剪彩/那时候粤语片是一片黑白/有些来新加坡拍……我们已搬家住得舒服自在/旧戏院变成教堂做礼拜/有时我独自回到旧地感怀/惦记那昔日小孩……。
女皇镇图书馆
有52年的历史
玛格烈通道的女皇镇公共图书馆,已经有52年的历史,在2013年宣布获准保留。它在1970年4月30日由当时的总理李光耀主持开幕。
我前几年还经常到那里看书借书,因大量使用玻璃,空间明亮,我也很爱玻璃窗外那一片绿林。女皇镇图书馆是一座两层楼建筑,在1978年以前,那是一所没有冷气设备的图书馆,为了加强通风,建筑物一大片墙面和围墙采用通花设计,看起来简单实用。在2003年的重大翻新工程,图书馆安装了一部电梯,改善了照明,并引入一个自助餐厅,为使用者提供便利。面对女皇镇全面重新发展,图书馆幸好没有被淘汰,在2013年宣布获准保留。
“棺材巴刹”
受保留建筑
另一在2013年获保留的建筑物是联邦道湿巴刹(Commonwealth Avenue Wet Market),它是本地仅存的由新加坡改良信托局(Singapore Improvement Trust,SIT)设计的巴刹。当初设立这样一座巴刹,是希望街边流动小贩有一个安身之处,也照顾到环境的卫生。这些小贩在搬进湿巴刹之前,很多在玛格烈通道、联邦湾(Commonwealth Crescent)和东陵路一带叫卖。
这座湿巴刹的设计很有趣,它最大的特点就是大胆的抛物线拱形屋顶,下雨的时候,雨水能够更快速的排出,而且高耸的内部空间使空气更有效的流动。其他的设计特点,包括地面上的蜂窝状屏幕墙允许空气通过,同时提供遮阳。圆顶形的外墙为这个湿巴刹赢得一个我觉得很“病态”的俗称,那就是“棺材巴刹”,整座建筑物不经意间看了倒与中国传统棺材有惊人的相似之处。这个湿巴刹于2005年关闭,搁置这么久后,相信以后会有其他重要的用途。
当时一起获保留的还有亚历山大路旁的一座7层楼建筑 — — 公主楼(Princess House),它曾是建屋发展局及其前身新加坡改良信托局的办公楼,由环境部接管后,成了小贩申请执照的地方。
“我的社区”
推广认识社区遗产工作
本地不乏推广认识社区文化遗产的有心人,非营利民间组织“我的社区”(My Community)就是其中一个。我曾经在东陵福(46–3 Commonwealth Drive #01–388)参观过这个团体设立的“我爱女皇镇”(Museum @ My Queenstown)生活馆 ,馆内展出The Quests主唱张兆平在最后一场表演的演出服、充满古早味的铁制饼干桶和啤酒瓶,还有皇宫戏院的“女皇”霓虹招牌以及保龄球柱等物品,看得出团队的用心。
这个组织是由军中两个好友郭俐勇(Kwek Li Yong)和陈捷鹏(Jasper Tan)于2008年成立,并于2010年8月26日正式注册为社团。两人积极的与女皇镇社区接触,组织该地区的导游,并在博客上发表关于社区的点滴。
“我的社区”有500名志愿者的支持,他们在女皇镇和其他地方组织导游、展览、节庆和其他艺术、遗产和推广活动。
玛格烈通道
过去也叫新路
玛格烈通道是一条长长的路,它以英女王伊丽莎白二世((Queen Elizabeth II))的妹妹玛格烈公主(Margaret Rose,1930–2002)的名字命名。玛格烈通道建于50年代中期,居住在那里的人称它为新路(New Road),因为它是为新开发的女皇镇住宅区服务的主要道路。它贯穿女皇镇最早的两个街区,即Princess Margaret Estate(后来简称为Princess Estate)和Duchess Estate。
早期的玛格烈通道从亚历山大路(Alexandra Road)延伸至与东陵路(Tanglin Road)相连。60年代初,它在另一端与女皇道(Queensway)相连,使道路总长约2公里。
玛格烈通道的路线50年来一直保持不变,直到2016年,由于建屋发展局在附近的住宅项目,该路的一部分被改变。修改后的玛格烈通道现在与启祥路(Kay Siang Road)和杜生路(Dawson Road)相连,然后继续向东陵路前进。
女皇镇卫星镇
创下多个第一
在50年代,随着人口迅速增长,本地住屋需求也增加。在建屋局的成立下,女皇镇成了首批组屋的兴建地点。女皇镇是为了庆祝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Queen Elizabeth II )于1953年登基而命名的。英国剑桥公爵伉俪威廉王子(Duke of Cambridge Prince William)和凯特王妃(Duchess of Cambridge Kate)2012年到访新加坡时,也专程参观女皇镇,为该区增加另一个跟皇室有关的事迹。
女皇镇这个新镇,当时创下很多个新加坡的“第一”,包括第一个卫星镇、第一栋邻里体育场、第一支水球队、第一所综合医院、第一所建在组屋区的社区图书馆、第一所面向特别需求学生的学校——李光前花园学校(Lee Kong Chian Gardens School),女皇镇开创的”第一”不限于上述市镇设施,还包括本地第一所工艺中学 — — 女皇镇工艺中学。红极一时的本地摇滚乐团The Quests,乐团名称便是来自这所工艺中学出版的校刊。
现在重新发展的女皇镇几乎让人找不到过去的模样,在感叹之余,它确实又把我国住屋水准推向另一个高峰。
原文刊登在第874期《优1周》(2022年9月2日出版)。